定制工作服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诸多 “陷阱”。若忽略关键细节,不仅浪费预算,还可能影响团队形象与员工体验。这 5 个避坑要点,企业必须牢记!
面料选择:别被 “性价比” 蒙蔽双眼
部分商家以低价吸引客户,使用劣质面料。例如化纤含量过高的布料,虽价格低廉,但透气性差、易起静电,夏季穿着闷热不适。建议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面料小样,通过触摸、揉搓测试手感与耐磨性,优先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功能性面料,如餐饮行业防油污面料、户外作业速干面料等。
尺寸测量:“差不多” 就是差很多
统一尺码表往往难以适配所有员工身形,若仅按身高体重粗略划分,易出现过紧或过松的情况。正确做法是安排专人测量肩宽、袖长、腰围等关键数据,或与支持个性化量体的定制商合作。尤其对工装需求量大的企业,精准测量能避免返工成本与员工不满。
logo 工艺:廉价感源于细节敷衍
logo 是工作服的点睛之笔,但工艺选择不当易显廉价。丝网印刷色彩单一、边缘模糊,热转印久洗易开裂;刺绣虽质感好,但小 logo 或复杂图案可能因针法粗糙失去设计美感。建议根据 logo 复杂度与预算综合选择,大面积色块可用热升华转印,简约 logo 优先刺绣,确保品牌标识清晰持久。
生产周期:“加急” 背后的质量隐患
部分定制商为接单承诺超短工期,却通过压缩质检、简化工序赶工,导致走线歪斜、纽扣易脱落等问题。企业应提前规划定制时间,预留 1-2 周缓冲期,并在合同中明确生产周期与质量标准,避免因工期紧张被动接受瑕疵品。
售后条款:口头承诺不可信
交付后发现尺寸不符、面料损坏等问题,若前期未约定售后条款,维权将困难重重。务必在合同中写明退换货条件、质保期限,以及责任归属。例如,因供应商测量失误导致的尺寸问题,需由对方承担重制费用,保障企业合法权益。
忽视这些细节,再昂贵的工作服也可能沦为 “一次性用品”。唯有从源头把控,才能让定制预算花得物超所值,真正实现实用与形象双赢。